根據預測,到2030年亞洲內部貿易可能相當于美歐貿易的9倍之多。所以亞洲是未來制造業、全球貿易最繁榮的地區。
從制造業的發展理念來看,未來制造業需要具有全球視野,可以從幾個方面看全球化帶來的變化:首先從全球貨物貿易數量來看,亞洲內部的貿易影響了全球貿易量最活躍的部分。根據預測,到2030年亞洲內部貿易可能相當于美歐貿易的9倍之多。所以亞洲是未來制造業、全球貿易最繁榮的地區。
其次是可持續發展概念。這個概念提出了很多年,但是最近有一些新提法,最近提出了“趨近于零”的制造業,制造業的生產和產品銷售使用中對環境的污染或破壞幾乎等于零。現在豐田公司提出他們的汽車尾氣排放甚至比空氣質量還高的新概念。
再次是人口結構的變化。現在發達國家95%以上的人口在城市居住,從事工業服務業生產,中國的城市化提高非常快,在未來依靠現有勞動力轉移的空間越來越小,這也不符合共同富裕的目標。
最后是市場變化。一方面是消費升級。這幾年來看全球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制造業的產品增長速度是明顯很低。制造業產品的生命周期縮短,很多產品在原來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達到一定規模,現在在很短時間可以突破,比如與信息相關的產品。再就是城市市場,預計2050年全球將近7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居住城市里面的交通、住房等將形成很多需求。
就制造業競爭優勢的演變來看,首先是快速響應能力,對國家、對企業、對產業來說都是獲取競爭力很重要的方面,對于一個國家和地區而言,要具有敏捷性的適應性強的制造體系。對于產業而言,要具有靈活的生產體系和供應鏈體系。對于企業而言,要能夠將新技術和新創意迅速變為實際的產品。
其次是復雜制造能力,高效、高精度的生產設備,比如工業機器人的使用。還有各種產品的整合能力,比如我國最近大力發展的高速鐵路、大飛機、航母,其實很多技術不需要掌握所有技術,但需要具有整合能力。
再次是定制化制造能力。定制生產概念提出很久了,在合理的成本范圍內實現定制生產,原來的定制生產是高端或者奢侈概念,現在的定制是很低成本就可以解決的。同時針對本地和全球市場的定制化服務,原來定制化的服務沒有信息的支持可能需要面對面才能實現,現在不需要了。
再就是可持續能力。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對資源環境影響很小的可持續能力。制造業的發展要跟人的本質發展結合在一起,按照原來低端勞動力的發展方式是不可取的。
最后是適應創新變化能力。一個是開放式創新,一個是用戶參與創新的概念。開放創新就是把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創新資源整合在一起的創新思想。比如說因特爾,把自己的核心框架放在開放的環境當中,讓很多企業參與進來,用自己的框架,用別人的技術來研發產品。朗訊的方法相反,是把自己的核心技術放在不同的外部平臺上進行開發,這樣引出另外一個用戶創新的概念,用戶不僅僅是這個產品的使用者,而且也參與到其中。
近幾年全球出現了一些新的制造業的技術和新興的產業。未來20年或者30年,光電子、生物納米,還有微技術、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涉及到所有的制造業部門,還有新材料、環境能源技術。
對于新興產業來說可能幾個方面發展非常迅速:生態產業,歐盟的生態產業過去五年增長率為8%。風能產業,中國、德國、印度、西班牙這些國家目前是風能發展最快的,未來還有擴展。太陽能產業,中國已經成為增長最快的國家。還有生命科學產業,過去20年是最熱門也是最看不出發展的產業,因為核心技術沒有突破,隨著成本的下降,生命科學產業是未來二三十年快速發展的產業。